《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安全研究报告》解读
近期,中国信通院发布了《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安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文从对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认识出发,介绍了国际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形势及安全实践经验,对我国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分享。
《报告》指出,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数据安全受到高度重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两次发布重要文件,数据首次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并强调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
《报告》强调,以“政务数据、公共数据”替代“政务信息资源”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国家已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来看,政务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政务数据(资源)、政府数据、公共数据(资源)等概念均在使用,而政务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使用较少。在具体执行层面,“政务信息”与“政务数据”的定义与内涵基本一致。政务数据共享开放过程中的数据权属变化成为关注要点。一是政务数据流动引发的变化,当前涉及政务数据的活动较为普遍,政务数据在多个业务和应用场景下流动交互;二是安全域的变化,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过程中,数据会跨越不同组织、机构、层级的安全域使用;三是政务数据存储的变化,原有场景下政务数据固化在各部门安全域中,存储较为分散,共享开放推动政务数据大量汇聚、集中存储;四是政务数据主体的变化,政务数据多方交互,数据提供者、使用者在交互过程中也发生着主体角色变化;五是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对象的变化,政务数据随着业务流程、应用场景的变化,共享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展,使用、获取政务数据的群体同步扩大。
《报告》建议,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标准研制。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尚未正式发布,应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基础上,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控、安全技术等具体研制方向,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工作。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形成监管闭环。应进一步明确政务数据提供、使用、管理、监管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完善从顶层规划到地方建设的相关制度,解决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共享开放“无据可依”的问题。三是聚焦数据核心,提升技术能力。政务数据安全应聚焦“以数据为核心”理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驱动,加强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试点应用,结合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等试点工作,将政务数据安全纳入其中,通过广泛的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四是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符合人才。一方面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改变数据专享和数据隐藏的固有观念,明确角色定位,积极履行本部门的责任义务,将共享、公开和透明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工作过程中。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懂政府也懂市场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打造支懂业务、能实操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